构建多元化实践教学体系 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积极推进向应用型转变试点专业建设
发布时间: 2016-12-01 浏览次数: 61

   专业发展向应用型转变是高校深化改革、内涵发展,服务地方需求、增强学生创业就业能力的必然要求。2015年,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确定为辽宁省向应用型转变试点专业。两年来,学院通过构建多元化的实践教学体系,积极推进相关专业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改善实践教学条件

学院充分利用专业转型发展试点建设资金,新建了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实验室、机器人创新设计实验室,购进三维扫描仪、3D打印机、多功能精密车床、机器人创新组件等设备10余台套,开展了减速器壳体优化与成型、机器人运动轨迹控制等创新实验项目。学生利用实验室开放时间完成了“渔船动力桨叶数字化设计制造”、“减速器三维数字化设计制造”、“水下机器人运动姿态控制研究”等项目

学院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大力开展机械工程虚拟实验室平台的建设。综合运用网络、多媒体、计算机、虚拟现实等技术,开发了减速器装配、带传动性能测试、数控加工等虚拟实验平台。其中,数控加工虚拟实验平台已经应用于《数控技术与数控机床》课程的实验教学,学生在机房内即可完成鼠标外壳、连杆等零件的建模、加工参数设置、代码生成,通过生成的视频文件,直观了解加工过程,加深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认知能力,每学年受益学生120余人,虚拟实验平台推动了实验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深刻变革,弥补了学院实习实践设备陈旧、场地不足的现状。

 ——改革集中实践环节课程

学院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2013级学生的《机电液综合课程设计》中实施了基于“小发明、小创意”的课程设计自主选题模式改革。学生自主成立课题小组,指导教师指定题目类别,每组自拟题目;指导教师在整体方案确定、控制方式选择等方面进行指导,小组成员按照机构实体建模、传动设计和控制系统三部分分工合作;课程以小组集中答辩的方式进行成绩评定,小组成员分别进行陈述并回答问题。通过改革,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设计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学生更加注重将专业知识运用于渔业装备、小型家电及日常生活;学生在分组设计环节提升了团队协作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构建创新创业实践体系

为了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学院专门成立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小组,分年级实施 “四段式”培养工作。即一年级“专业引导”:通过科技创新宣传,专业教师开展博学讲堂、学科前沿讲座,设置专业导论课程、创新创业公选课等手段,营造创新创业氛围;二年级“专业认知”:通过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集中实践认知环节的学习,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三年级“专业实践”:从学生开设的课程实验、集中实习实践环节入手,成立学生创新创业团队,建立科创导师制度,将创新创业纳课程入到实践教学体系中;四年级 “专业应用”:通过毕业设计(论文)、就业单位分散实习等方式搭建学院与企业的交流合作平台。

 ——组织学生参加学术科技竞赛

学院以辽宁省渔业装备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大学生科技活动中心和机械工程实验室为平台,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课程实验、实习实践掌握的基本技能,参加各类科技竞赛活动。从方案设计、加工制造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强化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了实践教学的成果转化。近几年,学院获批各级各类创新创业活动项目37项,参与学生200余人次,申报国家专利20余项,制作实物样机10余台。其中“海珍品采捕机械手”、“贝类采捕装置”代表学校参加了辽宁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组织学生参加“学创杯”全国大学生创业综合模拟大赛、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节能减排大赛、辽宁省高校“挑战杯”大赛、机械创新设计等竞赛活动,获得国省级及以上奖励20余项

通过构建多元化实践教学体系,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在推进应用型专业建设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积累了经验,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教务处  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供稿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