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离“悉尼”还有多远 —《悉尼协议》对中国工程技术教育发展的影响辨析(下)
发布时间: 2015-07-14 浏览次数: 39

从人才分类的角度看,我国应用型人才可以分为工程型、技术型、技能型,对工程型人才的认证可由《华盛顿协议》来承担。技术型人才对于我国产业发展同样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对于此类人才的国际认证协议——《悉尼协议》,我们依然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近些年来,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在规模上发展很快,但在质量上尚未充分满足社会对工程技术职业人才的需求,这也反映了高等职业教育在专业建设方面任重而道远,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悉尼协议》具有极强的参考意义。

 《悉尼协议》带来了什么?

 记者:《悉尼协议》对我国工程技术教育乃至整个高职教育的国际化会有什么样的推动作用?

 夏建国:高职教育国际化已成为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和政府的重要政策。在我国,作为与社会经济密切相关的高职教育,走国际化道路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

 首先,从目的功能来看,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高职院校的重大历史使命。对接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升级、快速适应并满足行业不断变化的人才需求,成为高职院校必然的战略选择。当前,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和经济实力的明显增强,区域尤其是沿海区域的跨国公司、外向型企业越来越多,相应对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旺盛。高职教育作为高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渠道,更有责任和义务满足企业对国际化高端技能人才的需求。

 其次,从选择手段来看,在全球化浪潮中把握国际化的发展机遇,通过国际化战略整合院校资源,提升办学实力,正是在实践中阐释了国际化作为“过程说”和“途径论”的理论内涵。而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正是高职院校寻求特色发展的有效路径。

 最后,从国家政策来看,其明确的导向性和鼓励性已做了最肯定的回答。在已推出的面向202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这不仅是首次在国家文件中明确教育国际化发展是我国教育今后的发展目标,更对我国包括高职教育在内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给予了充分肯定,同时提出了更高要求。

 加入《悉尼协议》对我国工程技术教育的国际化大有裨益,这体现在几个方面:

 一方面,可以提高我国工程技术教育的国际声誉。加入《悉尼协议》,意味着我国工程技术教育质量得到国际权威标准的认可与肯定,可以进一步明确我国工程技术教育专业质量的国际化标准和基本要求,促进工程技术教育高职院校办出自身特色并发挥优势,进而在办学条件、教学经费、师资队伍和专业化发展等方面向国际化标准靠拢,进一步提高我国工程技术教育质量。

 另一方面,可提高我国工程技术教育的国际竞争力。《悉尼协议》的缔约国成员大多是具有综合性质的认证机构,既负责工程技术教育学位(学历)认证,也负责工程技术师职业资格认证,从而构成一个完善的工程技术质量保障和评价体系。加入《悉尼协议》既能够促进我国工程技术教育的国际化进程,也能够促进获得学历和资格证书的高职毕业生的国际流动,为国际认可的工程技术师执业资格认证奠定良好基础。同时,为我国与各成员国之间的平等交流、加入其他国际性互认协议提供平台,提升我国工程技术教育乃至整个高职教育的国际竞争力。

 总之,加入《悉尼协议》,意味着通过我国工程技术教育专业认证的学生,可以在相关的国家或地区按照职业工程技术师的要求,取得工程技术师执业资格,将为工程技术类学生走向世界提供具有国际互认质量标准的通行证。加入该协议,将促进我国工程技术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与《悉尼协议》的标准实质等效,推动教育界与企业界的紧密联系,对尽快提升我国高职教育水平和职业工程技术师能力水平,实现国家新型工业化的战略目标,提升我国工程技术制造业总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记者:对比《悉尼协议》,我们的工程技术教育还存在哪些短板?还需要在哪些方面“补课”?

 李辉:面对《悉尼协议》对我国工程技术教育的冲击,我们不能坐等条件的成熟,而是要主动出击,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补课”。

 第一,教师教育观念与教学能力亟待提高。我们应适时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与《悉尼协定》标准和要求相融的、具有实质等效性的教育理念和专业意识。首先应认识与理解国际工程技术教育标准,找出目前所从事专业与国际化标准存在的差距,并结合学校与专业发展实际,转变以往的技术教育观念,提高自身专业水平与技术能力的国际等效性。在此基础上,应进一步促进教师技术教学能力的提高。技术教学主要包括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部分,教师应在掌握与精通本专业领域理论基础知识、最新科学成就与科学发展前沿的基础上,了解国际工程技术界的最新发展动态,掌握国际工程技术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与本专业教学标准相结合,融入技术教学过程之中,进而达到提高教学能力的目的。

 第二,学生技术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应以研究小组、课题研究、学科竞赛、合作学习等多种方式,锻炼学生的技术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并与国际认证标准接轨,使其在国际工程技术教育专业互认中占据优势地位。

 第三,国际化能力亟需加强。目前,很多工程技术教育高职院校的国际化程度,无论在哪一方面都与《悉尼协议》所要求的各项国际标准存在一定的差距,需要在科技英语与专业英语等方面加强训练。同时,急需加强与国外等先进职业院校的相互交流与沟通。

 工程技术教育标准如何定?

 记者: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中的工程技术类专业,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面有没有制定一些标准或进行评估认证?如何推动工程技术教育的标准制定和认证?

 夏建国:从国家层面,目前我国全国范围内还没有针对特定专业统一的、大范围的认证。不过专业设置有一定的条件要求,以确定是否可以获准设置。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专业的设置进行限定,也属于条件评估的范围,但与国外的专业认证还不是一回事。在全国范围内,针对高职院校是对整个院校的整体人才培养质量进行评估的方案,即《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不过在不少省市,已经开展了对专业的认证,比如上海市教委就开展了对特定行业的专业选优评估与认证。也有一些职业院校与CEACATA等认证教育机构合作,推出了专业课程认证教学体系。但这种尝试只是零星的试点,没有大面积推广开来。

 对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认证,我国目前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参加由劳动部门认证的各种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此类证书是从事某种特定工作岗位的资质条件。职业资格证书由于受到企业用人单位的认可而受到高职院校的重视,但由于其大部分由各省市劳动部门颁发,故其国际化程度不高。也就是说,我国学生在高职院校所获得的职业资格证书,并不能在世界范围内获得认可。这一弊端也是促进工程技术教育的高职院校参加《悉尼协议》等国际认证机构的重要动因之一。

 要推动工程技术教育的专业认证,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来考虑。

 首先,完善并切实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劳动就业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国际上通行的一种对技术技能人才的资格认证制度。它是按照国家制定的职业技能标准或任职资格条件,通过政府认定的考核鉴定机构,对劳动者的技能水平或职业资格进行客观公正、科学规范的评价和鉴定,对合格者授予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要使专业评估落到实处,必须通过制定一系列法律法规来保障专业认证制度实施的外部运作,为专业评估市场的培育提供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为此,第一,国家应当制定与职业资格认定相应的法律、法规,理顺并明确获得各类职业资格证书的条件及其规范程序,从严确定信誉高的协会、学会等专业机构进行试点,在总结经验教训后加以推广,建立起信誉良好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对各代理机构执行严格的考核制度,杜绝“花钱买证”现象,并对同专业的证书进行归类管理,定期评估、评级,结果予以公布。第二,教育部门应与人保部门及其他相关部门进行协商,使职业资格证书与高校的专业教育挂钩,避免资源浪费,并建立全国统一的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工作机构体系。第三,依托行业协会,加强对职业标准的研究和更新,使我国的职业资格证书逐步成为在国际上通行互认的证书。调查、研究、借鉴国外的资格认证制度,形成统一的资格认证体系。上面我们谈了很多的国际认证,包括《华盛顿协议》、《悉尼协议》的专业认证,对我们高职院校的专业认证都有非常大的借鉴价值。

 其次,建立高职院校内部专业评估自评机制。学校要依靠自身的努力来保证专业教育质量,建立和完善常设的内部质量保证机制,对学校专业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客观的评估和监督,将学校外部评估方式逐步向学校外部审核转变。在处理与市场的关系上,高职院校要在做好市场调查的基础上,对专业发展进行预测,设置适应市场需要的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在专业发展上,依据专业自身发展要求,建立高职院校内部质量评估体系。高职院校要积极建立以课程评价为中心的专业评估体制的内部质量保证机制,切实保证各专业质量的提高。如通过对某一专业领域内接近教育特性的质量进行评估,评估标准由专业教育机构和从业人员、雇主、专业消费者,甚至劳动力市场代表共同协商。在国际合作上,高职院校应主动走进国际市场,遵守国际惯例,加强专业教育的国际间合作,推动我国高职教育专业评估及学历教育国际间互认。

 最后,制定与社会行业一致的专业评估标准。教育作为一种服务,服务的对象是学生,因此,评估标准的核心应该逐步从原来的评价教学条件、教学过程转向评价教学质量,注重以学生进入职业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准备为核心。具体操作时,可在确保行业协会质量的前提下,委托某行业协会对该类专业进行质量评估。评估主体不管是官方任命还是教育界或是工商界的协会,都应充分吸收产业界专业人士和雇主代表参与。行业协会在专业评估的过程中,要根据专业发展特点制定相应的指标体系,制定相应的评估程序。根据各专业和社会发展要求,制定合理的专业评估指标体系,突出专业和职业双重要求在课程设置和规划上的地位。

 记者:目前国内工程技术教育在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标准的制定、水平评估等方面做得如何,还有什么不足?

 李辉:我们感觉,在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标准制定、水平评估方面,引入具有公信力的第三方科学调查信息太少,多靠制定者的经验或挂一漏万的调研;因为体制问题,企业参与度实际较差,他们没有驱动力。

 评估则多数是靠被评方提供的数据,缺乏公开透明性,且一次评估管一个周期,缺乏动态性。

 加入《悉尼协议》前景如何?

 记者:如何看待中国大陆加入《悉尼协议》的前景?

 夏建国:西方国家在20世纪中期已经意识到,地区实行实质等效的人才互认的重要性,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已经形成了相对成熟的专业认证体系。到21世纪,根据工程职业能力的分类,工程专业教育认证体系被国际组织分为针对“专业工程师”的《华盛顿协议》、针对“工程技术专家”的《悉尼协议》和针对“工厂技术员”的《都柏林协议》。其中,《悉尼协议》是针对接受3年制高等教育培养的工程技术教育的认证。在这里,我想再强调一下《华盛顿协议》与《悉尼协议》之间的差异。我国已经成为《华盛顿协议》的预备成员国,这对于我国工程教育的国际认证是一件大事、喜事,必将极大推动我国工程教育的发展。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应用型高等教育对社会经济具有重要的作用。从人才分类的角度看,我国应用型人才可以分为工程型、技术型、技能型,对工程型人才的认证可由《华盛顿协议》来承担。技术型人才对于我国产业发展同样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对于此类人才的国际认证协议——《悉尼协议》,我们依然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这恰如美国加入《悉尼协议》的动力,起初美国很早就加入了《华盛顿协议》,但迟迟没有加入《悉尼协议》。随着其技术型人才的需求与重要性不断显现,美国才积极申请加入《悉尼协议》。

 近些年来,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在规模上发展很快,但在质量上尚未充分满足社会对工程技术职业人才的需求,这也反映了高等职业教育在专业建设方面任重而道远。现有的专业建设,如培养计划的制定、授课方式的改进、职业意识的传授、毕业生要求的达成等等,更多的还是局限在国内同行借鉴、经验参考的层面上;高职教育所采用的国外经验如德国模式等,也大多是偏于教育者自身的需求方面,如产学合作、工学结合等等。中国高职教育现在面临的问题是,要走一条以学生为中心、以结果为导向、以专业建设为抓手的内涵式发展之路,这是“后示范”、“后骨干”时期的必由之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悉尼协议》具有极强的参考意义。

  

                              《中国教育报》20141210

.